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蒙山军

正文 第三十六节大势五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看书请到www.ik258.com

    徐世昌、良弼以及朱尔典的专列是在信阳听到武昌生变的消息的。宛如一桶凉水迎头浇下来,将良弼心头最后一点火苗浇灭了。

    原来觉得英国人坚定地站在朝廷一方,自然会给龙谦带来压力。只要双方开启和谈,赢得朝廷整军经武的时间,局势并非一点希望没有。但武昌继长沙之后再次起义,第459章、宋教仁等人的分裂行为(这帮人自日本回国路过上海也未联系他)。本来他准备亲赴日本拜谒孙&#25991,给注定心灰意冷的孙&#25991打气鼓劲。但尚未成行,便听到了武昌举事及鲁山大军入关的消息。陈其美当即找到李烈钧,决定不再迟疑,立即行动。

    陈其美说,“第459章会,宣布上海光复。

    次日,杭州起义,浙江宣布独立。

    浙江本是革命党重点活动的区域,陶成章、秋瑾、徐锡麟等均以光复会或同盟会会员身份在浙江开展工作,从思想上,组织上为起义奠定了基础。徐锡麟、秋瑾的英勇就义(浙江革命党一直认为秋瑾已牺牲)更激励了浙江反清势力的决心。他们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意识到军队的重要性,从而将工作重心转入了军队。至1909年,浙江新军已编了一个混成协,其中管带(营长)蒋尊簋、朱瑞。队官顾乃斌。教官冯炽中,督练公所黄元秀等均为革命党。陶成章自日本秘密回浙。见杭州已是风声鹤唳,立觉时机成熟,立即着手组织杭州起义。陶成章与陈其美不睦,自然与上海方面未曾联系。李烈钧尚未抵浙,陶成章便断然发动了杭州起义。

    起义是在4日凌晨二时举行的,由被革命党所控制的新军部队充任主力,分别由笕桥、南星桥出发,内应打开了望江门和新城门,革命军顺利入城,黎明时分便打下了巡抚衙门、报国寺军械局等要害部门。除了千余旗营官兵抵抗外,无不望风披靡。旗营将军、协领等在劝说下投降,杭州光复。

    那个时候的特点就是控制了省城,就等于控制了全省。

    且不说朱尔典联系各国公使商议中国巨变。徐世昌和良弼进宫复命,隆裕太后也在场,唯有痛哭而已,拿不出一点办法。

    载沣也是束手无策,他自然早已闻悉武昌事变的消息了,曾严令停泊在武汉江面上的海军舰队轰击武昌,但舰队只向刘家庙打了几炮就完事了。海军统制萨镇冰奉中枢命令率领舰队护送第459章程。

    徐世昌动身前便接到了通知,要他参加明日的廷对。但徐世昌没有理会,现在还能商议出什么章程来?计算时间,鲁山的部队或许数日间即抵京师了,靠一个混成协能成什么事?

    徐世昌化妆出城,在9月8日到了衡水,袁世凯病了,不是装病,而是真病。龙谦在长沙生病,袁世凯在衡水病倒,无独有偶。

    袁世凯抱病接见了徐世昌,别人可以不见,这位一直与他风雨同舟的义兄是必须见的。

    “别问我的病了,先说说中枢是个什么章程?”袁世凯躺在榻上,有气无力,旁边站着杨士琦和杨度。

    徐世昌开门见山,“蔚亭,局势大家都看清楚了,时间紧迫,这几日我反复考虑,我们应当主动和龙谦联系了。”

    “唔,”袁世凯看了眼杨度,因为这个热衷于帝王学的年轻人也是这个意思,而且自告奋勇前往长沙面见龙谦,“怕是武昌未下,京师先要告急了。卞五大哥,你出京前没有见芝泉吗?”

    “哪里还来得及见他!时间紧迫,之前他停在长沙,显然是促武昌生变。现在龙谦不会再犹豫了,他的南方军会立即南下武昌了!这对于我们是个机会。”

    “什么机会?”杨士琦反问。

    “杏城,皙子,你们说眼下该如何?”徐世昌不信这两位谋士想不透这点。

    “徐大人,不如我们各自写在手上,看看是否想的一样。”杨士琦是袁世凯的首席谋士,跟徐世昌很是熟惯。说毕,拿过笔递给了徐世昌,然后在自己手心写了几个字。

    徐世昌心里不快,觉着杨士琦到如今这个地步还耍名士派头未免过分,但未拒绝,略一思索,也在自己手心里写了几个字。

    “那咱们让主公看看吧。”说罢杨士琦展开手掌,是“联龙逼清”四个字。而徐世昌写的则是“和谈建国”。

    “哈哈,字面虽然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杨士琦笑道,“为今之计,军事上我们是打不过龙谦了。但我们还有一样镇山之宝可以利用。至于结果,我看我们的意思完全一样,逼迫清廷退位,谋求建立共和。到时候自然有我北洋立足之地。”

    联合龙谦的意思是不再与蒙山军为敌,这也是北洋三镇自德州撤出后拒不执行中枢命令的缘故。逼清的含义很明确,那就是主动下手,逼迫满清退位,在政治上取得主动,获取与龙谦政治谈判的本钱。你不是要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吗?你不是说凡是赞成此论即为同道吗?如今北洋“响应”你的号召,那你也就没有继续打下去的理由了。而徐世昌所写的“和谈建国”四字确实与杨士琦所写异曲同工,不过没有杨士琦的准确传神。

    袁世凯长叹一口气,“袁某世受国恩,岂能做出逼迫朝廷之举?此议不妥。”

    杨士琦微微一笑,“自然不需主公亲为,只需派华甫或者芝泉代劳即可。主公不是病了吗?为今之计,不若离开衡水军营,先回老家养病。只要保住北洋这点本钱,未来自然有主公展布的余地。”

    “杏城兄此言极是。”杨度明白杨士琦所言的本钱就是手里这三镇残兵,“龙谦虽然占据绝对上风,但论根基,特别是在北方的根基,无论如何不能与大帅相比。眼下龙谦与孙系人马有可能火并,眼看着东南乱起,那一片可是倾向于孙&#25991的,只要我们抢先动手,逼迫满清退位,龙谦即失去了进入京师的理由。眼下最危险的不是南方,也不是山东,而是直隶!是正在南进的鲁山所部。据说唐少川安然无恙地待在鲁山军中,颇受优待。不妨我们两路并举,我携大帅亲笔书信前往京东,面见鲁山,陈述大帅和谈之意,徐大人既与龙谦有旧,便辛苦一趟去南边,当面与龙谦分说究竟。此外,尚需段、冯等人行动起来,解除直隶混成协的武装,控制京师,以行那逼宫之事。”

    徐世昌看袁世凯神色,心知自己这位契弟早就与二杨合计过了。满清覆亡已是定局,徐世昌也不是什么纯臣,现在考虑的基本是北洋团体的身后事了。

    “大局崩坏如此,我确实不宜再赖在此位了。唯虑朝廷孤儿寡母,如果落得一个欺凌幼君的名声,九泉之下我亦无颜去见先君。大哥最好辛苦一趟,去趟南方罢。跟龙谦说,他受太后厚恩,天下皆知。如今须放人一条生路。朝廷退位可以,但不能赶尽杀绝。如不答应此条,袁某拼着一腔热血,也要护卫朝廷到底。至于皙子,可与王聘卿一同返京,顺便带我一封信给庆王,一些话还要庆王来说才是。芝泉那边,就按你们的意见办,北洋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容不得他袖手旁观。”

    所谓要庆王说的话,自然是劝清廷退位。由满洲亲王出面,自然比外臣更为合适。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ik258.com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