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2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3-0816:37:35

    2、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对英国议会制的理解

    而实际上,英国下院所拥有的权力在1909年以前,还主要是财政权、公民请愿权、大臣监察权和政事议决权,立法权仍然是上院的特权,至多下院在1832年之后才获得部分参与权。

    而且当时的英国君主并不像今天这样只是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它仍然是国家的实际统治者,而议会议决国是,尚没有进入制度化时期,即国会并不是常设机构,只有得到英王的谕准,才能开院聚议,每年以数次为多。

    这类具体而微的议会制实际情节,其实并不是未为中国士绅成员所观察,只是他们的焦点不在这些细节,而在议会制度对中国的自强会有什么样的帮助。

    欧洲的议会制度对中国来说有什么启示意义呢?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专辟《议院上》、《议院下》、《公举》、《原君》、《自强论》五章,来介绍和评论欧洲的议会制。郑观应认为:

    “盖五大洲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凡事虽有上下院议定,仍奏其君裁夺:君谓然,即签名准行;君谓否,则发下再议。其立法之善,思虑之密,无逾于此。此制即立,实合亿万人为一心矣。试观英国弹丸之地,女主当国,用人行政皆恃上下院议员经理,比年得人土地已二十倍其本国。议院之明效大验有如此者。所以君民共主之国,普天之下十居其六,君主之国十居一二,民主之国十居二三耳。今日本行之亦勃然兴起,步趋西国,陵侮中朝。而犹谓议院不可行哉?而犹谓中国尚可不亟行哉?”(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2011-03-0816:43:42

    (续上)

    在郑观应对英国议会制的所有肯定评价中,至少有三点可以商榷。

    一是英国通过推行殖民政策而获得20倍于本国土地与议会制的关系。郑氏将英国海外殖民政策的成功归功于议院之明效,显然是不了解殖民政策的背景和殖民扩张的血腥历史。如果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在英国于17世纪大规模参与全球殖民掠夺时期,国王与在殖民活动中兴起的社会新贵及世袭贵族之间,正围绕着权利法案进行着长达47年的革命,而议院本身尚没有进入稳定的制度化时期。如果如郑氏那样将议院的存在理解为英国强大和得以推行殖民政策的原因,则殖民主义的所有罪恶便是议院制所赐了,这显然是一个因果混乱的逻辑。

    二是错误地将议院制及下议院议员选举看作是“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的方法,如此方法,“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陵侮哉?”(《盛世危言.议院上》)郑氏自然不知英国议院制度实根源于欧洲社会古老的贵族-平民社会结构中平民对贵族的依附关系,世袭贵族在希腊和罗马时期即以贵族院(或元老院)的方式支持着斯巴达城邦和罗马城市的共和政体。而下院的组成,则是国王-贵族利益共同体,对新兴商业资本屺觎政治权力不得不做出的让步,而作为下院议员前身的市镇代表,并不代表世袭贵族控制下的乡间农民的利益,他们只代表市镇中财产所有人的利益,故郑氏有关议院制可致上下一心、君民一体的认识,是议会制及下院议员选举制的一种中国化理解。

    三是郑氏将议员选举看作是自民间遴选“天下英奇之士、才智之民”,并使其“竭其忠诚,伸其抱负”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将使国家“君不至独任其劳,民不至偏居于逸,君民相洽,情谊交孚”,而实现富国强兵的“天下之望”(《盛世危言.议院上》)。这是典型的以中国政治伦理来诠释欧洲议院制及其选举法,而将议院资格条件中有关财产多寡的规定,看作是对才能的认定而不是对社会政治权利的不公平处分,因而误会了近代欧洲议会制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财产权规定,实际上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国民身份和社会地位差别之上的一种社会传统——直到1945之前财产权始终都是欧洲社会政治权力的来源和支撑。

    2011-03-0816:46:09

    (续上)

    这种将欧洲政治思想包括议会思想中国化的努力,是那些接触欧洲文化并认为将其引入中国可助国家实现富国强兵的士子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并在1915-1928年的新文化运动期间达到**。

    而郑观应和康有为等人,善于将所知的欧洲思想、文化和器械等,放在救民族于危亡的罗盘上,希望能够在一个新的方向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议院或说议会制,是郑观应立宪、维新和商战三说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方法。他在《盛世危言-自强论》中说:“中国不能自强,由于上下离心。篇中拟立宪法,冀当轴者合群图治,以顺人心,虽参用西法,实亦三代之遗规也。”

    2011-03-0816:55:52

    3、康有为尝试将中国政治则例与欧洲议会思想实现对接

    康有为不仅作《孔子改制考》,企图托古改制。但他心目中的国家制度是什么呢?自负的康有为从欧洲君主立宪制度中,找到了这个模板。因此,康有为比郑观应更大胆地,将西方议会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伦理相融合。

    他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将古代典籍中所有与欧洲议会或宪政有关的思想或则例,按照他的理解,做了中西比拟:

    “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

    “《洪范》之大疑大事,谋及庶人为大同。

    “《孟子》称进贤杀人,待于国人之皆可。

    “盘庚则命众至庭,文王则与国人交。

    “《尚书》则四目四聪,皆由辟门。

    “《周礼》之询谋询迁,皆合大众。

    “尝推先王之意,非徒集思广益,通达民情,实以通忧共患,结合民志。

    “昔汉有征辟有道之制,宋有给事封驳之条,伏乞特诏颁行海内,令士民公举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略分府县,约十万户,而举一人,不论已仕未仕,皆得充选,因用汉制,名曰议郎。

    “皇上开英武殿,广悬图书,俾轮班入直,以备顾问。并准其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凡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皆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所有人员,岁一更换。若民心推服,留者领班,著为定例,宣示天下。”(康有为,《公车上书》)【5】

    【5】引自翦伯赞等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