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12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4-0323:53:41

    3、农民、工人和半无产者:下层社会的反满情绪滋长

    毫无疑问,农民、工人(工业工人和手工业工人)和半无产者,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最大的群体,占总人口的85%以上甚至更多。

    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在整个晚清的社会影响力极其有限。

    站在理解中国革命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影响在于日渐不稳定的生活状况,为革命提供了一种社会情绪支持。

    (1)农民和农村社会状况

    农民仍然是中国社会人口的主体。晚清农村社会状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发生了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人口迁徙主要在三个方向进行。

    第一个方向是华中向江南的移民。江南是受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最严重的地区,也是人口减少最多的地区。太平天国时期,全国人口减少了约3000万人,直到1890年,全国人口才恢复到1850年太平军起义前的水平(4.3亿)。

    在这期间,大量河南、湖北、湖南、苏北、浙东等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迁移到苏南、浙北、安徽和江西等遭到战火蹂躏的地区。

    这使江南的城市,特别是上海得到快速发展,如上海1880年只有10.7万人,1900年有34.5万人,1911年猛增到125万人。

    第二个方向是华北向东北的移民。原因是,1860年满清解除了汉人向东北移民的禁令(本论坛中有帖子对这一问题的意见是错误的),此后每年约有30-40万华北人口迁往东北,使东北地区人口快速增长。

    1840年,奉天人口221.3万,1897年增加到约530万,1911年达到约1069.6万;

    吉林人口相应地,由32.4万,增加到1911年的373.5万;

    黑龙江则由1808年的13.6万,增加到1911年的145.3万。

    早期的东北移民,往往以逃荒者、冒险分子、土匪、探矿者和犯人为主,他们填补了东北广大地区的人口空白。

    而后期移民主要是华北、山东地区,为摆脱贫困而离井背乡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使东北的沃土焕发了生机。

    第三个方向是华南向海外和台湾移民。前已述及,不赘述。

    2011-04-0323:59:25

    (续上)

    二是农村向贫困方向的滑落加快。

    正像学者们(费正清、徐中约等)所给出的意见那样,没有可靠的资料证明,晚清的农村生活已处于极度贫困状态。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民的生活并不比英国农民的处境差。

    尽管这个意见大致上是正确的,但也不能否认,农村社会正在走向贫困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倾向于认为,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列强财富掠夺和商业侵袭导致中国整体上滑向贫困的趋势一致。

    在1900年以前,农村生活是缓慢地由比较富足走向不平衡状态,不少人贫穷了,少数人富裕了;而1900年以后,向贫困方向滑落的速度有所加快。

    导致加快的主要原因有四。

    其一,人口开始增加,人均土地减少,而生产效率只在少数地方提高。

    其二,大量民生洋货和机器动力的进口和使用,使传统手工业和人力运输业走向凋敝,手工业和运输业在华南、江南、华中地区对农民生活所起的帮补作用不再能维持。

    其三,因需要偿还列强强加于中国的各种赔款,和中国为推行新政而增加的军事及工业、教育投资,使税赋普遍增加,最终大多由农民承担,而地租以主要流通货币铜钱交纳,晚清时铜钱对结算货币白银的快速贬值,无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据费正清的估计,农民的负担在20世纪最初几年中,比1840年时“即使没有增加两倍,也增加了一倍”【7】。当然这笔账也可以算在帝国主义头上。

    其四,财富向城市集中的速度加快,特别是大土地拥有者和乡间士绅向城市的汇集,将原产生于农村且部分会惠及于农村的财富,抽离到了城市。

    【7】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