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33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4-2621:24:57

    为方便阅读,遵从江用兄的提议,在每章开始时,提供一个目录。这就从第八章开始。

    第八章以革命塑造共和国体的社会基础

    一、1915-1928年间的思想革命

    二、问题与主义及思想迷津和思想转换

    三、思想转换:五四运动对新文化的反动及历史透视

    四、国民革命与国民革命军北伐

    五、1921-1931年间的工农革命

    2011-04-2621:30:45

    一、1915-1928年间的思想革命

    学者们的一个共同结论是,发生在1915-1928年间的思想和文化革命运动,是中国经历战乱和衰落后重又复兴和再生的一个重要前提。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认为:

    “这场变革规模之大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改朝换代。对19世纪早期的痼疾(那时人们吸食鸦片成风)和近几十年**领导的革命运动中人们的精神风貌和奉献热情做一比较,我们就必须承认整个中华文明在衰落的同时也得到了新生。中国在1916年后的军阀政治中衰落到了极点,但随着政党**政治制度的建立而又得到复兴。意识形态领域内儒家思想的衰落与**接受马列主义影响大致同时发生,但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也确实有过西方自由主义思维模式曾经产生很大影响的一个阶段。

    “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这并不矛盾,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约束较深的社会里,尝试建设新的道路只能先破后立。1916年之后10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时新试验毫无约束地涌现出来。随着政治力量的衰落,出现了思想、经济和社会多元发展的态势,在躁动的思想下潜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大潮。”【1】

    【1】费正清著,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2011-04-2621:32:26

    (续上)

    费正清的上述理解,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有两点模糊之处。

    这两点模糊的问题,实在说,对大多数中外学者来说,都是基本一样的——都来源于对中国传统的误解,也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及西方自由主义之于中国关系的误解。

    说得更透彻一点,儒家思想的衰落,与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没有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思维模式,没有必然关系。

    同时,军阀乱世和创新时代,的确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与打破“传统约束”应该有什么必然关系。

    2011-04-2621:36:34

    (续上)

    1915-1928年间的思想运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春秋战国(公元前722-前221年)时期的思想创造时代。

    但如果不仔细将两者的区别弄清楚,就很容易将1916年后的军阀混战及“创新时代”,与2300年前五霸七雄混战及诸子百家涌现,做庸俗的比较。

    在我们看来,这两个时代,至少有两点是不同的。

    一是春秋战国时代争霸的诸侯,都有着恢复仁政礼义社会秩序的一面旗帜,作为自己征战的大纛,所以“大纛一张,万夫走集”,因而混战与思想创造,才有可能在同一时代相伴而行,因为思想家和兵家的追求是一致的,而1916年后的情形与此没有相同之处。

    二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并没有以自己的思想,作为擭取权力的工具,他们即使想这样做,也没有这样的社会条件,就是说,不管思想家的主观愿望如何,而事实是,思想家与兵家始终在一个方向上并行不悖地向前。

    孔子和孟子、老子和庄子以及墨子、韩非子等,即使他们有幸作为谋臣,或军事指挥者,但并不以获得世俗权力为追求,这或许是费正清所讲的近代政党政治与古代幕府政治的区别。

    但这种区别,却是思想创造和利用思想作为旗帜的根本区别。

    如果能够品味清楚孙子的如下几句话,就不需要再为此讨论了。孙子曰: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其主,国之保也。”(《孙子-地形篇》)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