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81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0-1121:03:55

    【续上】

    如果说1957-1978年间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政治-军事主导一切的特征的话,1978-2010年间的中国社会结构呈现的是商业-政治主导一切的特征。

    但这个特征因受社会价值体系混乱的影响,特别是自律的政治忠诚价值越来越多地靠他律在维持的倾向,使社会趋向于商业力量与政治力量的冲突之中,而同时将知识力量排挤在国家的商业进程和政治进程的边缘。

    结果是,由政治主导的社会主义共同体,被肢解为政治的世界、商业的世界、知识的世界,而导致重大的社会整合困难。

    可以说,在政治世界之外,以财产权为社会分层标准的商业世界正在扩大自己的地盘。

    在这一整体趋势之中,知识世界越来越多地疏离政治世界,并以制衡商业世界的姿态开始张扬自己的存在。

    而商业世界的发展,并不是建立在以智力成就为基础的土壤上,而是通过与政治世界的结盟,通过利用政治世界控制的社会资源——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而实现财富的扩张。

    商业世界这种非正义扩张,一方面败坏着政治世界的纯洁性,一方面败坏着社会道德的正义性,同时贬抑着智力成就的价值。

    2011-10-1121:04:59

    【续上】

    实际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明一直以农业-士绅体系为基础,被动地应对着商业-军事体系的侵蚀和冲击。

    当辛亥革命以下层士子的力量推翻了帝制国体时,主导帝制国体的农业-士绅体系之士绅一极迅速瓦解,取代士绅群体社会领导作用的是军绅群体,这个军绅群体成为1912-1928年间中国社会的实际领导者。

    而军绅取代士绅,恰恰是士绅领袖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倡导和力行洋务运动的重要社会成果。

    2011-10-1121:06:55

    【续上】

    而士绅群体中的下层士子们则以革命者的姿态,选择了政党宪政之政治运动方式,企图抑制军绅力量对社会的破坏性作用。

    弄巧成拙的是,随着以北洋系为主的军绅群体的被废除,在政党宪政理念支配下从1913开始兴起的多党政党政治,却被统一于按列宁主义政党原则重组后的国民党,政治-军事形态的社会体制,经由蒋中正而成为主导中国社会20余年的基础性力量。

    在这20余年中,另一支以政治-军事形态为主导的革命性力量,却致力于乡村的土地革命运动,企图通过破坏农业-士绅社会体系的农业一极,而达到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标。

    国民党作为革命右派,运用的是来自西方的政治理念及军国主义军事体制;

    而**作为革命左派,运用的是反欧洲的政治理念及中国传统的农业-军事体制。

    结果是,因洋务运动而逐渐兴起的商业力量,在革命左派与革命右派的军事抗争中被逐渐抑制,而在左派战胜右派后,中国古老的农业-军事体制借助反西方的政治力量,成为主导中国社会的领导性力量。

    2011-10-1121:08:10

    【续上】

    由于这一新生的领导力量将反西方和反中国传统作为自己的政治任务,在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消灭了来自西方的商业力量和摧毁中国传统农业体系的同时,又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运动和文化革命运动,而将士绅体系的残余也消除干净,使得政治-军事体制成为中国社会的唯一体制,政治忠诚便成为社会分层的唯一标准了。

    2011-10-1121:09:25

    【续上】

    1911-1978年间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严重动荡不安的社会。

    邓小平的重要历史功绩,在于他以中国传统的经世之学及民本思想,通过重建中国的农业社会体系并积极引进西方的工商业力量,恢复社会的安定,重建国家秩序。

    他为此提出和确立了改革开放运动的两大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1980年)。

    并非巧合的是,在邓小平推进这两项重大社会改革之前,分别于1977年冬天恢复了大学招生、1978年春天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知识和知识分子再次担负起匡扶社稷的传统使命,使重视智力成就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开始得到有限度的恢复。

    2011-10-1121:10:27

    【续上】

    如前所述,当邓小平于1979年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时,他为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农业社会体系的重建,设置了四项基本的政治前提。

    这四项政治前提,使中国在1978-2010年间的社会体系,维持在商业-政治体制框架内,并在邓小平1992年南巡和2004年宪法修正案确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后,得以最后确立。

    但随着中国式重商主义的兴起,商业力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演变为政治力量难以驾驭的一种力量,结构性失衡开始成为商业-政治社会框架维持稳定的重大忧患。

    2011-10-1121:12:26

    【续上】

    令人不安的是,在政治力量被商业力量严重侵蚀环境下,社会的结构性失衡,有可能按照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逻辑,走向商业力量左右政治力量的危险境地。

    危险性来自于,如果不能有效地抑制商业力量的泛滥,会使商业-政治体制走向财富远比荣誉、忠诚、知识更有价值的罗马共和国晚期的状态(补充一句,这也是目前美国的状态)。

    中国面临的巨大社会难题是,如何在这样的局势形成之前,使商业-政治体制,成功地转型为商业-知识体制,并使商业-知识体制这样的社会文明体系成为人类文明的新方向,以避免罗马共和国的悲剧重演。

    2011-10-1121:13:35

    【续上】

    美国目前正在滑向这一历史悲剧。

    就当代世界的相互影响性要远高于罗马时期而言,能帮助美国人不陷入这一悲剧命运的现实策略,是中国能够走出重商主义的英国历史逻辑,使知识而不是政治或军事成为商业世界的主宰。

    解决这一问题的显而易见的选择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体系应该融合而不是对抗,即在尊重财产权的价值时,应将财产的取得建立在知识创新、共享和劳作原则上,而不是用重商主义的逻辑将擭取硬通货作为国家的政治目标,更不能像罗马帝国那样,通过运用军事力量来保证商业精英们合法地贩卖债券,以满足他们贪婪的灵魂对财富的激情。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