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3-0411:33:50

    欢迎风去留连君!

    对仁兄的观点,商榷如下:

    我认为,国体和思想是国家的表里,国体是表,思想是里。西方的共和制最早最著名的是斯巴达的共和制,这一政制建立在斯巴达人的思想观念基础上,就如同雅典的民主制建立在雅典人的思想观念基础上一样;而西方的政制历史,正是希腊雅利安人思想观念演进的历史。在西方历史的每一个时期,它们的共和制、民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总是同时并存的,均根由于雅利安人的贵族-平民二元社会结构基础之上,这个社会结构,正是雅利安人根深蒂固的群狼根从于头狼的观念的反映。(在正文的适当地方,会对这一远古的问题加以阐述)。

    而中国在辛亥后以共和制来重建国体的选择,是西风东渐的势之所趋。但由于近代西方的共和制,主要受财产权力量的支配,将其移殖到中国史,因这一社会基础并不存在(智力成就是远比财产权重要性的社会价值),沦为一班革命党人中的书生在共和,而与基层社会民众(以农民为主体)无关。这样的共和制当然会陷入困境。更多的有关这一问题的研讨,在正文中将贯彻始终。而实际上,中国的共和制一直在反对传统思想和反对西方思想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存续的,而日本采纳了西方的思想,它的君主立宪制走向了稳定,1917年前的俄罗斯也接受欧洲思想体系,因此其君主宪政也搞得像模像样,当列宁转而接受欧洲思想的反叛者的思想时,其政制便也与欧洲主体政制格格不入了。

    三两句话难以将这个问题讲得透彻。因此,不管是仁兄还是我自己,一时之间要表达清楚这个问题,都会产生词不达意的感觉。还希望常来一起研讨。

    2011-03-0411:37:33

    欢迎理想兄!

    国之强大无人敢轻易欺负,但缺少精神和思想,难以受到尊重,也难以使强大维持下去,最终将难逃因衰落而被人欺的窘境。

    历史和强国的迁移,大多遵循着这个路线。

    2011-03-0412:05:07

    第一章推动国体转型的三种力量与经世之学的复兴

    重要说明:

    按理,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古典政制说起,也应该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作为背景,当然,西方的军事入侵和商业侵蚀也绝对是必须叙述的问题。

    然而,这些问题的叙述,因事关国体问题,将会因带有浓重学术意味,而难以适合网友的阅读习惯。故而我们选择单刀直入,从近代历史变迁的“标准样本”广州说起。作为推动中国国体近代转型的重要文化力量,广州与以湖南为代表的经世之学力量的复兴、以上海为代表的工商力量的崛起,一起构成了近代历史演变的动力因素。

    至于这些动力因素的历史背景和传承缘由,只能留待以后慢慢叙说了。

    虽然,这肯定不是我的初衷,但也只有这样,或许会使网友们阅读起来,感觉上不那么沉闷。呵呵。

    2011-03-0412:10:02

    一、作为开放口岸缩影的广州及其广州人身上的传统中国品质

    如果要在中国找一个能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欧洲人的地方的话,也只有广州这样一个地方了,而且就欧洲人的商业逻辑及傲慢的心理而言,也只有广州能够容纳他们。

    因为广州本就是一个具有极强包容性的地区。从秦末开市以来,因长期处于开放状态,而具有接纳不同地区人民相容于一炉的传统。

    相对于内地来说,广州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自从赵陀在广州立国开市之后,由于地缘关系,战乱相对较少,内陆向广州迁徙人口的规模和频次较低,除与越人及苗人等少数族裔通婚外,相对来说血胤上以汉代汉族人为主;二是因同样的原因,一些古老的中国传统和习俗,包括语言、神氏崇拜、重土情感等,在广州(番禺)地区存留得更多一些。这两个特点使广州人及广州文化保留着较多的汉代遗风。

    广州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身的特点,在16-19世纪中承担了大规模的海外贸易。但广州人洁身自好的性格,使他们对外国人保持着尽可能少的人身接触和文化接触。【1】

    除了极少数中国政府许可的贸易代理商(行商)因与外商进行交易而不得不接触洋人外,普通广州人对外商的存在是漠不关心的,而实际上也真的与他们没有太多的关系。

    对英国人的鸦片走私,广州人民深表愤恨,邓廷桢和林则徐的禁烟,都曾得到广州士绅和民众的极大支持。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曾经于1841年5月26日占领广州,并迫使时任两广总督的奕山举白旗投降,这使心性善良的广州人受到了极大的情感伤害;加上三元里抗英事件中民众在广州知府的劝导下不得不放弃对英军的围困,使广州人长期积压的对英国人的敌意难以消除,所以才有后来(1843-1857年)广州人拒绝英国人进入广州城的消极抗争行动。

    正是这一引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广州人拒绝英国人入城事件,才给上海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但广州人对中国传统的坚定态度,恰恰是上海及其他口岸城市略有所欠的。

    【1】傅高义著,高申鹏译,**下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11-03-0412:22:25

    可以说明广州人这一特性的,是大量广东华侨的海外生活历史。

    随着贸易的发展,广东人自16世纪后期开始大量到海外谋生,到18世纪时,散布在东南亚各地的华侨约200万人,其中广东人超过了一半,包括后来到美国各地的广东人,都从来不曾放弃中国人的传统,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移民,即始终以中国人的身份在海外谋生,且大部分男人保持着单身或是返乡结婚的习惯,较少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而是独立于当地社区之外而形成自己的社区,以便保留自己的语言和习俗。

    这些到国外谋生的广州人【2】,他们从海外带回家乡的主要是财富和物质生活方面的物品,而不是外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散布在广东乡村的大量显示富裕、堂皇的祠堂、房屋和公共建筑以及保持精致生活的村庄,大多数与这些海外华人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种对传统的自豪和坚持,也为身在海外的广东华侨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尤其是欧洲人所在的殖民地,常常对不妥协的华侨采取无情的镇压和屠杀。

    如1603年,菲律宾2万余华侨被西班牙人屠杀;1639年当菲律宾华侨增加到3万多人时,再次被西班牙屠杀了2万余人,剩余的1万余华侨被殖民者列为贱民,且强迫他们信奉天主教;

    1662年当郑成功成功将荷兰人从台湾驱除后,马尼拉的菲律宾华侨精神大为振奋,这引起了西班牙人的不满,又进行了第三次大屠杀,华侨们不得不武装自卫,最后全体华侨,包括妇女儿童,被西班牙人屠杀殆尽;

    1740年荷兰人在印度尼西亚首府巴达维亚(雅加达)屠杀华侨,使河水都变成了红色,史称为“红河惨案”【3】。

    【2】广州人,准确地说是指广州府人。清时置广州府,涵盖珠江三角洲14县,因此,广州人和广东人两种说法区别不大。

    【3】数据引自:柏杨,中国人史纲,同心出版社(下),2005年。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