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3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3-1111:54:52

    五、辛丑条约加速中国走向贫困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与赔款方式

    义和团反帝风暴之后,列强再次强迫中国签署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这个条约加速了中国走向贫困。

    下面是这个条约的主要内容。

    (1)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成为“国中之国”;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所有炮台,列强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12个地方驻扎军队;

    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

    不准将军火暨专为制造军火各种器料运入中国境内;

    发生义和团抗外的45个城市,一律停止科举考试5年,作为惩罚;

    赔偿列强白银4亿5千万两,以中国一人一两来作为惩罚依据,外加对教堂、洋人坟墓破坏等的物资赔偿、地方赔款(16886708两)等。

    (2)赔款清单

    赔偿450000000两。由于中国财政已入不敷出,规定以年息4厘向列强借款,39年还息,计息532238150两。这些借款以关税、厘金、常关税、盐税担保;

    各国分得如下:

    俄国:130371120两

    德国:90070515两

    法国:70878240两

    英国:50620545两

    日本:34793100两

    美国:32939055两

    意大利:32939055两

    比利时:8484345两

    奥地利:4003920两

    荷兰:782100两

    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4国:分430000两

    以上款项含息9.99124858亿两。

    列国于1905年7月2日,强迫清政府将赔款改为金货债务,并将已经用银偿付的赔款按金价折算,需补偿约8000000两。

    (3)实际支付:赔款6.532亿(截至1938年)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协约国,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1920年宣布放弃赔款;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停止对日赔款;

    1938年英美等国宣布停止赔款。

    2011-03-1112:03:59

    【史外肆言】辛丑条约的赔款依据和对中国的惩罚逻辑,典型地勾勒了列强的贪婪和邪恶嘴脸。

    有人至今还对美国利用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办几所大学甚为感念。这种感念之心,是只有中国人才有的以德报怨的宽厚心理。其实,美国人在中国办学的目的,是希望以期思想影响中国的那个老企图在起作用。这种企图至今都还在全世界使用。

    再说,办几个大学,又能用掉3千3百万两白银加利息的多少?

    ——愤青一回。

    2011-03-1123:37:04

    2、中国走向相对贫穷的路线

    如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所揭示的那样,中国在1820年至1895年期间,在世界经济总量中都以排名第一而占有较大份额,甲午战争后,美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明显地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富裕国家开始向相对贫穷滑落。

    中国逐渐走向相对贫穷的过程,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财富掠夺、主权权利侵犯及资源控制基础上的不公平贸易和日益加紧的对中国的控制密切相关。

    乾隆去世当年,中国的财政储备约7000万两白银,是世界上财政最充裕的国家。

    尽管19世纪初时,由于国内反清起义、旱灾水患严重,耗费了较多的银两,但还不至于对政府财政造成重大压力,以至于在经历了鸦片走私造成的白银外流(1821-1840年间流失白银3.2亿两,仅1839年就流失约3000万两)、两年鸦片战争的巨额军费开支(共支出军费3000万两)和战争期间与战争后的赔款(约3600万两),到1850年时,库存白银还可以保持800万两左右的规模。

    1852年,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库存白银减少到300万两,开始艰难了。因此,从1853年开始政府征收厘金(货物流通税)以增加收入,年入增加1000-2000万两。

    这说明尽管经历鸦片走私、白银外流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军费开支及战争赔款,中国社会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富裕的,仅增加厘金一项既可增加税收1000余万两。

    但随着太平天国、捻军和回民起义之国内战争的兴起(共消耗白银7000万两),加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攻击北京造成的巨额战争赔款(2200万两)及主权的被削弱,中国开始由经常盈余转向经常赤字。

    同治时期(1862-1874年),年赤字平均约1000万两,总消耗7000万两,总收入6000万两【1】。

    【1】此处数据均引自:徐中约著,计秋枫等译,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2011-03-1123:46:59

    (续上)

    光绪时期(1875-1908年),政府的开支也越来越大,财政负担日益沉重。

    1875-1881年,因与俄国新疆之争,新疆军费开支5200万两,伊犁赔款(俄国)500万两;

    1884-1885年,中法战争(安南战争)军费开支3000万两;

    1894-1895年,甲午战争军费开支6000万两,对日赔款及威海卫驻军费用23150万两,因支付对日赔款不得不向俄-法银行团以年息4厘借款4亿法郎(折合1亿两白银),向英-德银行团以年息4.5厘借款1600万英镑(折合白银1.0114亿两)。

    因此,1896年起,每年要偿还外债本息2000万两,1898年起增为2500万两。

    1901年后又增加庚子(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加上赔款用外币而不是白银结算,银价跌时中国得多付白银(如1903年应支付4250万两,但中国不得不支付5350万两)。加上这期间共支出治河费1000万两,救灾费3000万两,每年500万两海军开支,各类名目繁多的对外赔款及外国财产损坏赔款等,政府财政赤字扩大到年1260万两的规模(1899年收入8840万两,支出10100万两)。

    这表明,1898年,2500万两借款利息成为赤字的主要原因。如果不用支付这笔赔款利息,清政府尚可盈余1200万两。

    据统计,在1874-1911年间,根据与西方列强签订的合约,清政府共借款约合10.83亿两白银(1.714亿英镑),这种以借款来偿还以前贷款的方式,使清政府陷入了财政窘境【2】,也使中国陷入贫困之中。

    【2】数据引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