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15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3-2223:04:17

    (续上)

    新式教育的推广及大量年轻人出国留学,产生了三项重要结果。

    第一,在新式学校中,青少年以不同于以往私塾教育的方式一起生活和学习,西方思想的点滴、康梁开创的强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好奇之心,开始冲击年轻人的心灵。

    而1907年准许开设的女子师范学堂和女子小学堂,使男尊女卑的旧思想受到冲击。

    此外,教会学校和传教士主导的中高级学校和专科学校,在1905年时,已达到389所15000名学生【6】。

    这些学生接受的是基督教教义、个人主义、男女平等、西方至上的教育和思想,这使学生们有机会成为欧洲化倡导者和个人自由力行者,而同时成为社会革命的积极鼓吹和参与者。

    在此之前,孙文等共和革命的主要发起人,大多在教会学校受过西式教育,而那些跟随者也大多是接受过西方思想的青年,即便革命的鼓吹者,如陈独秀(1879-1942年)等人,也是较早接触西方学术和思想的人。

    【6】[美]费正清著,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2011-03-2223:08:49

    (续上)

    第二,尽管新式教育的目的,被规定为培养“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并且对学生的要求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和尚实,但这种明显的功利主义教育方针,并不能限制学生在康梁强学思潮和西学思想影响下,去形成属于自己的带有革命性质的思想。

    实际上,受1898年变法失败和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刺激,一些具有独立思想的文人士子,便走出单纯的变法误区,而有志于与满清的思想及情感决裂了。

    1900年7月当义和拳风暴席卷京津时,在沪的维新志士曾在谭嗣同好友唐才常(1867-1900年)的召集下,于张园私开“国会”,容闳、章炳麟(号太炎,1869-1936年)等约百名名士与会,探讨保国救时之策略。章炳麟于会中当众把辫子剪去,颇轰动一时。

    1902年,章炳麟、蔡元培(1868-1940年)、黄宗仰等在上海创立中国教育会;同时,留日学生与驻日公使发生冲突被逐回国,加上国内南洋公学学生罢学风潮,引发教育会人士及吴启恒(字稚晖,1865-1953年)等成立爱国学社,南京陆师学堂退学学生章士钊(1881-1973年)等也来加入。

    这使得爱国学社很快成为全国性的革命思想的熔炉,办报、演说、印制小册子等,成为年轻一代表达自己思想和救国意见的主要方式。

    邹容(1885-1905年)的《革命军》是其中的出类者,《苏报》因刊载《读革命军》、《满人九世深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倡导反满灭清、反立宪倡革命之文而被关闭。

    不仅国内学界如此,留日学生也开始觉醒反清意识。

    1900年时,广东留日学生王宠惠(1881-1958年)、冯自由(1882-1958年)等成立广东独立协会,主张广东向清政府宣告独立(这是目前为止著者能查知的晚清时期,第一个如此明确地要求独立于满清的事件),此事得到孙文的极力赞助,并从此开始结交留日学生。

    1902年各省留日学生组织留学生会馆,演说的学生将会馆比作美国费城的独立厅。

    同年3月留日学生又发起“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纪念会宣言由章炳麟执笔,报名赴会学生数百人。驻日公使闻知后请求日政府禁止,引起留日学生激愤。

    从此留日学生反清意志欲坚,主张革命的书报如汉声、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新湖南、猛回头、警世钟、国民必读等【7】,与国内的反清思潮遥相呼应。

    陈天华(1875-1905年)主编的《猛回头》和《警世钟》,更成为风靡读物。

    这一时期,学界的各类活动及其国内外政府给予的打击措施,刺激了以反对满清统治和清除帝国主义为主要目标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增强。

    留日学生革命意识的觉醒,与梁启超及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孙文及黄兴(1874-1916年)的革命思想、欧洲留学生中的革命思潮交相辉映,为中国社会由改良走向革命,提供了动力。

    【7】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