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16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3-2302:44:31

    (续上)

    另一方面,由于1900年废除八股取士及推行新式教育,1901年取消武举兴办武备学堂,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倡导兴办新学的缘故,使士绅群体在思想上呈现出了明显的代际倾向。

    1865年以前出生的人,自小受以程朱理学为正统的教育,少数人后来受外国教育(如伍廷芳、唐绍义、严复、段祺瑞)或新式军事教育(如冯国璋、曹锟、黎元洪等)。

    这代人在经历了甲午战争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后,大部分人得以接受君主立宪思想,并在辛亥革命后的共和宪政运动中,成为共和宪政思想的消极反对者。

    同时因年龄问题的存在,1865年以前出生的人,在1895年及以后,基本上已取得了较高的功名或担任了官职,如袁世凯(1859-1916年)、张勋(1854-1923年)、唐绍仪(1862-1932年)、段祺瑞(1865—1936年)、张謇(1853-1926年)、严复(1854-1921年)、康有为(1858-1927年)等。

    1866-1879年期间出生的人,在青少年时代接受的仍然是传统教育,那些稍后出生的人,有机会进入教会学校或新式学堂学习和接触西学,少数人到年龄较大的时候还出国留学。

    不过就整体来说,即使那些在新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在大部分时间里学习的还是以传统教育为主的内容,因为参加科举考试仍然是这一代人进仕的主要途径。

    除革命者外,这一代人中的士绅人物,由于大多数曾经积极参与或经历过1901年后的新政,甚至部分人还是推行新政的中坚力量,因此对共和宪政的议会政治普遍支持。

    只是由于受传统影响较深,这代人对激进的革命,包括由革命党人来主导的议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如蔡元培(1868-1940年)、章炳麟(1869—1936年)、梁启超(1873-1929年)等。

    1880年以后出生的人,在青少年时期接受的主要是传统教育,稍大时开始进入新式学堂。由于废除八股取士及废除科举制度的新政措施,使继续接受传统教育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出国留学或者到教授西式内容的高级学堂或专门技术类的学校进行深造,就成了主要的选择。

    由于年轻,这代人往往思想激进,便以激进的态度褒贬中国的传统和西方文明。

    结果是在西方和来自日本的各种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开始去否定或抛弃中国的传统。

    这既为孙文的共和革命提供了热情的同盟者,也为西方思想开始影响中国的政治进程提供了可能性。

    其中对共和宪政的无条件支持,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并因此产生了一批以西方思想来革新中国思想的激进思想者。如陈独秀(1879-1942年)、鲁迅(1881-1936年)、章士钊(1881-1973年)、李大钊(1889-1927年)、胡适(1891-1962年)等。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