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20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3-2815:55:21

    【史外肆言】遇到重要的事情争执不下时,中国人用抓阄来解决(选择性),欧洲人用举手来解决(结党性)。这两种方式哪个更好些?

    2011-03-2915:54:15

    (续上)

    (3)议员社会身份构成及理解

    张朋园在《中国民主的政治困境》中,对谘议局议员的出身背景做了详细的分析统计。

    他以奉天、吉林、黑龙江、直隶、江苏、浙江、河南、直隶、湖北、安徽、四川、山东、陕西、广东、贵州15省资料为基础,对当选议员的功名背景进行统计,发现89.13%的议员拥有功名背景(进士、贡生、举人、生员),其中:

    进士占4.35%(15省有56名,21省总计84名),

    举人21.27%,

    贡生28.73%,

    生员34.78%。

    在21省63位正副议长中,进士有32位(50.79%),举人19人(30.16%),贡生3人(4.76%),生员4人(6.35%),不具功名者5人(7.94%)。

    此外,各省谘议局议员中,以财产5000元条件而当选者,只有9人。【9】

    【9】数据引自:张朋园著,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2011-03-2916:00:45

    (续上)

    统计数据表明,各省谘议局实际上由传统士绅所组成。

    这尽管与选举条件规定偏向知识群体有关,但可以想见,那些没有功名的纯正农民,即使参选也很难得到当选的票数。

    这各个现象不能仅仅理解为中国社会的传统力量使然。而是表明,中国社会对知识和智力成就的重视,不是改变政治制度所能消弭的,而要消弭这一倾向,除非如工农革命阶段那样将知识作为讨伐的对象。

    同时,由此也可以看到,士绅群体在晚清的社会政治生态中,依然是主要的政治力量。

    而一个已经发生变化的事实是,下层士绅或乡间士绅通过选举获得了政治发言权,他们不必像以前那样只有通过科举进士一条途径,才能施展自己的才智,经选举获得乡里的认同,同样可以取得一定的社会政治地位。

    这一变化的意义是深远的,它至少标志着在1905年取消科举考试制度后,知识仍然是社会所尊重和追求的对象,即智力成就远比财产权更受到中国人的重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