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21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3-3017:19:56

    (续上)

    这是就中国文明被延缓欧洲化的命运所做出的澄清。

    而这一澄清并没有涉及中国历史本身的逻辑。

    近代历史上的各类革命,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反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奴役为目标的民族独立革命,一种是以推翻君主**统治为目标的社会权利平等革命。

    就这两种革命所需要的动力和条件来看,只要中国的农业-士绅体系的社会结构没有面临被瓦解的可能,革命就将难以产生。

    不仅革命难以产生,具有革命性质的社会变革也难以发生。

    因为,中国的农业-士绅体系及其稳定的社会结构,不仅将国家看作是文明的载体和代表,也看作是各民族的共同守护者或庇佑者。

    因而,会比日本那样的单一民族国家,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加上中国文明的内在凝聚力,不是建立在非理性的宗教情感和世俗的物质**追求之上,而是建立在知性和包容性之上,要去破坏或者去建立一个不同于这种结构的新社会结构,将十分困难,且要付出巨大代价。

    可以说,正是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所提供的运作惯性,保护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在欧洲的商业侵袭和军事入侵下社会结构不被快速瓦解的可能性。

    因而在鸦片战争70年后,社会革命并没有真正发生。

    这说明,中国社会革命的动力与欧洲化国家并不相同,促使中国社会结构瓦解的力量,只能来自于内部的变迁,而不仅是单纯的外部影响。

    2011-03-3017:26:38

    (续上)

    另一方面,农业-士绅体系的中国文明,很早就较好地将社会权利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以京畿地区和主要城市为中心的行政权力体系(士绅政治共同体)和农村地区的乡村自治权利体系(乡村生活共同体)。

    这两个权利(力)体系,以乡村自治权利对行政权力(皇权或统治权)的默许和义务承担为基础。

    也就是说,中国人以自己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确立了人民自治权与皇权之间的分际。

    而维系乡村自治权的是宗族血缘关系,维系皇权的是来自于宗族的士子及其士子们的仁政社会理想,而在皇权和乡村之间起纽带作用的是士绅阶层。而皇族和士大夫、豪门望族和士绅、自食其力的农民以及产生士大夫和士绅的社会土壤,形成了力量的均衡状态,只要农业经济和农民还一如既往地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石,任何企图打破这种均衡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而欧洲的商业侵袭和军事入侵,在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迫使朝廷西迁西安时,它的主要影响,主要是在京畿地区和通商口岸,而对乡村自治体系的影响还比较小,顶多是传教士足迹所到之处,弄“脏”了乡村里几个干净的孔庙而已。

    因此,如果在社会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士绅阶层不产生重大的异动,革命是不可能产生和成功的。

    民变可以打击甚至推翻一个帝制政权,但民变不能直接产生革命,即它不能导致社会结构瓦解后的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秩序的重生;

    政变可以破坏或颠覆政权,但政变也不能产生革命。

    中国社会自秦汉以来,众多的民变、兵变和政变,曾经促使25次大的改朝换代,但没有一次改朝换代,可以破坏农业-士绅体系结构的稳定性。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