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27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4-0816:32:30

    4、清帝退位与南北议和

    当然,我们不能去假定,如果不进行南北议和,而是因共和政体之实,导致以清室和袁世凯为一方,与南京共和政府一方之间发生南北战争,会产生什么样的结局。

    不过,如从袁世凯在得悉孙文出任临时大总统后,命部下40多名军官通电反对共和、且均持君主立宪以及暗杀革命党人吴禄贞的行为来看,战争大概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也恐怕难料。

    李剑农曾经分析过吴禄贞(第六镇统制,北洋军六镇之一)被杀的政治影响,不妨一读:

    “武昌起义后,吴曾请率所部第六镇前去平乱,清廷便对他怀疑。又张绍曾、蓝天蔚在滦州发出威逼清廷的电报时,吴往滦州与张、蓝密谋合取北京,逼清帝退位。清廷窥破他们的密谋,一面将京奉路线的列车悉调京师,使张、蓝等的军队不得进;一面令吴率所部往攻山西革命军。吴到石家庄,令所部勿进攻,单骑赴娘子关与山西军代表相晤,议定联合进攻北京,将清军往南方的辎重扣留,而以山西已经受抚报朝廷。清廷见吴的行动有异,乃阳任吴为山西巡抚,阴遣人刺杀之于石家庄(据当时民立报所记,主谋刺吴者为良弼。然吴为排袁之一人,或谓袁恐吴不利于己,主谋刺吴者实为袁。但无从证实)。吴的计划若果实现,则清廷的倾覆已在俄顷之间,便无须后来的和议,袁氏逼取清政府大权的计划,也将归于水泡,后来的政治局面也将大不相同。故吴的被刺,于清廷的存亡无补,而于袁氏个人权位的关系实在很大。”【12】

    吴被刺后,张绍曾、蓝天蔚的第二十镇并未受直接影响。而蓝天蔚即在孙文归国后详告其部的革命活动,并自请以其所部阻东北清军南下,1912年1月3日,被孙任命为关外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后在南北议和期间与山东等地清军激战,并于2月初挥师长城关外,粉碎了关外清军南下勤王计划。

    由此可见,南京临时政府只要放手一搏,挟革命之风暴,率反满之义军,策略组织得当,加上民间对满清的积怨甚深,完全可与袁氏一战。

    但孙文等人却选择了议和一途,示弱于袁氏,将南北议和的主动权拱手让于权欲心极重的袁世凯。

    这不仅仅是孙文的失策。

    【12】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11-04-0816:33:14

    (续上)

    议和在南方民军代表伍廷芳,和北方袁世凯代表唐绍义之间进行。

    民军方面关注的,是袁世凯对共和国体的态度,和能否迫使清帝退位问题;

    而袁世凯关注的,是他能否担任总统和总统有无实权的问题,他希望的总统,是一个可揽一切权力,类似于皇帝的总统。

    因此,第一阶段的南北和谈,便集中在国民会议的设立及各省代表权上。

    因在民军方面看来,国民会议代表着民权的落实,这是共和政体的基础,也是制约总统权力的根本。

    双方代表经4次会议,于12月30日,达成于1912年1月8日在上海召开国民会议条款。

    这一结果是有利于南方的。

    条款规定,国民会议由包括内外蒙古、前后藏和各省在内的24处组成,每处3名代表,东北3省、直鲁豫、甘肃、新疆8省代表由清政府发电召集,独立14省代表由民国临时政府发电召集,内外蒙古、前后藏两处代表由双方分电召集。

    民国政府至少控制了14省42名代表,加上各处倾向于共和的代表,基本保证了行使总统推举权力所需要的三分之二多数。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