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31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4-2000:30:53

    (续上)

    如果抛开是非不论,辛亥起义期间,汉族各省在革命党人和立宪派共同推动下的独立运动,起初并没有分裂国家的政治动机,各省的独立只是站在汉族人的立场上,宣示不再承认满族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即所谓的不是不要中国而是不要满清。

    但这种以通电宣示独立对抗中央政府的方式,却为共和国体的建设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使地方宣示不承认中央政府合法性的独立方式,成为派阀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

    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说,宣示独立意味着宣示开战。

    受影响各省或省内不同政治派别主政地区,便会在包含政治斗争的战争中,支持或偏袒一方,卷入双方的战事。

    结果是,不论战争结果如何,都会加强军事力量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权中的影响力。

    如此经过多次战争演变,便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地方与中央之间的政治与军事相互制肘又相互利用关系。

    本就脆弱的共和国体,不得不在经受政治统一的考验中,再去经受正邪难分的军事力量的折磨,以至于引发了1916-1928年间,大野心家对中央政府权力的争夺,小野心家为建立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形成的对地方社会的蹂躏式争夺。

    所幸本土范围内各类型大大小小的军绅政权或军阀【3】,尽管其图谋私利的行为,必然会削弱中央政府的统治力,但并不以毁坏国家主权完整为目标。

    【3】据陈志让收集的资料,1916-1928年间,以旅长以上的军人为军阀,全国应有大大小小的军阀约1300个,许多小军阀独自活动于乡下甚至偏远的地方。参见:陈志让著,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011-04-2000:34:28

    (续上)

    根据我们的理解,军绅政权和军阀对某一地区的控制不应完全相同。

    出身于新军的军事首领,往往持有特定的政治立场,是军绅政权形成的主要原因。

    而纯粹以军事力量,通过控制地盘来图谋个人利益的军阀,出身往往较为复杂,既有从革命党人蜕变而成的,也有职业军人游离于政治势力之外自成小天地的,而更多的恐怕与秘密会社的军事或暴力活动有关。

    这些秘密会社,曾经是1911年武昌起义前,孙文一派反清军事斗争所依赖的重要力量,大多数并没有在革命后,参与到共和运动的政治浪潮之中,但在混乱的社会局势下,以武装组织的方式自立,或依附于某一更大的军阀的方式,维持着秘密会社组织的存在,它们是地方上各类独立活动的小军阀的主要来源。

    这些小军阀对政治局势影响不显,但对乡村社会在失去帝制秩序后的离析与混乱,则影响巨大。

    2011-04-2000:38:00

    (续上)

    我们关注的,主要是那些力量和规模都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军绅政权或军阀。

    由于革命后,以立宪派士绅为主的省县两级政府民政长官们败坏的作风和行政经验的缺乏,使兼顾养兵和民政工作,成为尖锐的问题。

    而这一问题,在清政府时期是不存在的,那时的养兵主要由中央政府负责,现在则必须由自治权力扩大后的地方政府来负养兵责任了。

    问题是,缺乏系统行政历练的民政长官们,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这一工作,导致基层社会的治理出现问题。

    一方面,无法控制军官们为获得经费和给养而加重乡村社会的负担;

    另一方面,军绅勾结,败坏着社会风气,加上乡村社会的年轻精英、大户人家向城市聚集的趋势在增强,财富便也跟着向城市聚集,导致乡村社会的相对贫困。

    这些现象,无疑会使士绅的社会地位急剧衰落。

    对此,陈志让认为,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军人在政治上的首要领导地位已经奠下了基础,它们不再是帝制时代文人官僚体系的附庸,不再是驯服的政治斗争的工具,而上升为政治斗争的主角。

    【4】陈志让著,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011-04-2000:40:48

    (续上)

    另外一个倾向,也在加剧着军绅政权的成形。

    孙文革命派依照民权共和的政治逻辑,一直在强调着地方自治的重要性,最好是民选民政长官;而黎元洪在湖北所搞的军民分治运动(1912年),本来意在尽快解决革命军政府军民不分的权力体系,也倾向于军权集中,而将民政权下放。

    而袁世凯和梁启超为主的国权派,却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从而早日建立强有力政府,从而实现国家强盛的目标。

    但民国临时约法,却没有解决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这势必加剧主张集权的中央,与主张自治的地方之间的冲突。

    2011-04-2000:42:05

    (续上)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欲图加强中央集权,将自己的北洋系亲信派往各地出任都督。

    而在反袁护法战争后,随着强权人物袁世凯的离去,不仅反袁护法的军事力量与北洋系军事力量之间,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且,北洋系主要将领之间,除了在中央政府争权斗法之外,还各自通过联合或控制地方军绅政权,而加强自己的权力基础,使中央政府所控制的北部中国,处于暗中对抗状态。

    2011-04-2000:43:09

    (续上)

    以上种种,使共和名义下的中国,处于中央和地方军绅政权的明争暗斗之中。

    地方社会的离析,特别是持续存在的南北对抗局面,加重了国体转型的难度和社会风险。

    而被称为军阀割据或地方割据的大规模社会动乱,一直持续到1949年。

    2011-04-2000:47:54

    【史外肆言】理解1911-1928年间的中国社会,仅仅理解革命及其思想运动,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中央和地方的离析关系,不能理解乡村社会在不断加强的地方势力的管制下,逐渐趋于无序状态的事实,就无法很好理解1923年后农村社会将要发生的变化。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