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34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4-2811:52:45

    (续上)

    1907年,26岁的鲁迅曾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论述欧洲科学发展的《科学史教篇》,一篇是分析中国文明发展停滞原因的《文化偏至论》。

    鲁迅早年致力于清儒学术,后来弃文学医(后又弃医从文),由此涉猎科学。因此对西洋科学的发展有着一些自己的看法:

    “盖科学发见,常受超科学之力,易语以释之,亦可曰非科学的理想之感动,古今知名之士,概如是矣。……英之赫胥黎,则谓发见本于圣觉(按:灵感),不与人之能力相关;如是圣觉,即名曰真理发见者。有此觉而中才亦成宏功,如无此觉,则虽天纵之才,事亦终于不集。……故科学者,必常恬淡,常逊让,有理想,有圣觉,一切无有,而能贻业绩于后世者,未之有闻。即其他事业,亦胥如此矣。若曰,此累叶之言,皆空虚而无当于实欤?则曰然亦近世实益增进之母耳。”(鲁迅《坟》之《科学史教篇》)

    2011-04-2811:55:09

    (续上)

    鲁迅将科学发现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人的灵感,而与能力和是否“天纵之才”无关。

    但灵感的获得需要一定的条件,从事科学的人,必须“常恬淡,常逊让,有理想,有圣觉”,否则,难以取得科学方面的业绩。

    不过,鲁迅也看到,仅仅是灵感,只能保证科学的发现,但不能保证科学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将依赖于“实益增进”这个功利性的原因。

    在鲁迅看来,科学本身或许与“实益”无关,而实益之事,亦非科学而不得,但科学可增进实益,也可籍由实益增进而促进科学的发展,两者“相互为援”。

    这实际上是对科学发展的一个务实的见解,由此或许可使我们知道,科学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但这一重要性,按鲁迅的理解,是基于科学的“实益增进”之功用而言的,并不是必然可以说明,科学一定会帮助雅典或亚历山大的国家可长运不衰。

    鲁迅的意见是:

    “试察所仪,岂在实利哉?然防火灯作矣,汽机出矣,矿术兴矣。而社会之耳目,乃独震惊有此点,日颂当前之结果,于学者独恝然而置之。倒果为因,莫甚于此。欲以求进,殆无异鼓鞭于马勒欤,夫安得如所期?第谓惟科学足以生实业,而实业更无利于科学,人皆慕科学之荣,则又不如是也。社会之事繁,分业之要起,人自不得不有所专,相互为援,于以两进。故实业之蒙益于科学者固多,而科学得实业之助者亦非鲜。今试置身于野人之中,显镜衡机(按:天平)不俟言,即醇酒玻璃,亦不可致,则科学者将何如,仅得运其思理而已。思理孤运,此雅典暨亚历山德府科学之所以中衰也。事多共其悲喜,盖亦诚言也夫。”(鲁迅《坟》之《科学史教篇》)

    2011-04-2811:57:56

    (续上)

    我们只能由此确认,鲁迅对科学发展对中国的必要性做了肯定,但不能由此假定,鲁迅就是一个科学主义者,因而为其反对儒学传统做了一个思想的基础。

    实际上,鲁迅在另一篇文章里,恰恰对动辄用“科学”来反对传统,是持着批判立场的。

    鲁迅对那些听到一点“新学”,便认为中国非要改变自己是不屑的,他在《文化偏至论》中说:

    “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掊击旧物,惟恐不力,曰:将以革前缪而图富强也。”(鲁迅《坟》之《文化偏至论》)。

    2011-04-2812:00:12

    (续上)

    鲁迅对中国人怀有的那种自大的习气,是持有较客观看法的。

    他认为,这是中国人因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而四邻落后,自然养成的自大心态。

    萧公权对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看法,解释说:

    “一个骄傲的种族必然坚持尊重其传统,终成西方侵略的受害者。不幸的是,许多有心人‘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就一头栽向西化、随和的‘物质也’(科学)、‘众数也’(民主),而不知这些已非西方文明中的有利因素,更非中国现时所需。西方文明并非直线发展,而是迂回前进。事实上,‘文明无不根旧迹而演来,亦以矫往事而生偏至’。‘物质’与‘众数’代表19世纪西方文明,即是对前一时期政教独裁的反应。19世纪末,反对物质与众数的反应亦已开始,……他相信的是,文化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包含产生反作用的因素。在当时文明的迂回前进中,众数政治逼迫寡头政治,使众数之治迅即露出毛病,群众鲜能分辨是非,‘惟超人出,世乃太平’。……同样的,物质主义也引起直接的反动。当19世纪之末,‘灵明日以朽蚀,旨趣流于平庸’”,尼采的主观意志学说便兴起,“以去物质主义所带来的恶潮”。【6】

    由此,鲁迅认为,中国应从西方的这些迂回前进的先例中吸取经验:

    “当稽求既往,相度未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奚事抱枝拾叶,徒金铁(industry)国会立宪之云乎?……”

    “今敢问号称志士者曰,将以富有为文明欤,则犹太遗黎,性长居积,欧人之善贾者,莫与比伦,然其民之遭遇何如矣?将以路矿为文明欤,则五十年来非、澳二洲,莫不兴铁路矿事,顾此二洲土著之文化何如矣?将以众治(按:民主)为文明欤,则西班牙、波陀牙二国,立宪且久,顾其国之情状又何如矣?”(鲁迅《坟》之《文化偏至论》)

    【6】萧公权著,汪荣祖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