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45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6-0423:37:38

    (续上)

    李德的影响力,不仅仅来自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多地来自于他的共产国际军事代表的身份。

    这个身份使他获得了指挥**军事力量的权力——外来影响对中国社会变迁干扰的特殊一例。

    当然,德国将军为蒋中正第五次围剿所制定的堡垒式围剿战略战术,的确是战争资源极其紧张的红军所难以抵抗的,败,或许责任不全在李德,但受李德影响——共产国际的影响,没有按照**的建议制定以“分散突围”为原则的可行策略,则就是李德等人的责任了。

    但如果红军真的成功地分散突围了,伟大的长征该是一番如何景象呢?

    好在历史是不能假定的,这才有了长征这一史无前例的军事奇迹,因此也为这支代表抗战希望的红色军队,赋予了不死的灵魂。

    如果说,正是由于斯大林的干涉,红军没有在1933年11月与反蒋抗日的19路军联合,从而避免第五次反围剿的重大失利的话,那么,斯大林1936年企图再次与蒋中正政权合作的策略,客观上为红军由被包围的状态走向联蒋抗日方向,提供了事与愿违的契机。

    2011-06-0423:40:24

    (续上)

    斯大林这一次要帮助的不是**,而是蒋中正。

    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早在1933年就对**的中国革命失去了信心和信任,因而反对**与蔡廷锴联合反抗蒋中正;

    因为他希望与代表中国的蒋中正政权发展友好关系,毕竟这个政权的政党——国民党——曾作为他的共产国际的友好合作者,在1924-1927年间推动过中国革命的发展。

    蒋中正有时是一个自以为善于洞察大局势的人。

    他的这一自信,使其错误地理解了中国**与莫斯科的关系。

    当1935年初秋,红军进入陕北时,蒋中正放缓了追剿红军,因为他想到了**背后的苏俄,他不愿同时与日本和苏俄两面为敌。

    于是,蒋中正便一边派人(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与**联系,暗中试探联共抗日的可能性,一边派亲信与俄国代表商议为合力对抗日本,缔结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可能性,目的是试探苏俄会不会趁中日战争而帮助**。【28】

    【28】李敖等著,蒋介石评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第290,295页

    2011-06-0423:46:26

    (续上)

    陈立夫与苏联大使商谈互不侵犯条约时,获得苏方这样的首肯:“他们(按:指**)如果不听话,你们(按:指国民党)把他们消灭算了”。【29】

    在获得苏联大使的这一表态后,蒋中正便认为剿共不会影响中苏关系,才转而调兵遣将猛力进攻延安【30】。

    结果是引起已经与**达成联合抗日默契的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不满,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中正同意联共抗日,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史称八路军。

    此时,在第五次围剿中溃散的红军,已经大部分完成了在西北地区的集结,并经过一年的发展,由约3万人发展到9万余人。

    而延安的红军大学,还在将自己的招生简章发往各地,招收那些“决心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与献身于民族革命事业的人,不分阶级、社会或政治背景。”

    校长**估计,全国各地报名的约有2000名青年【31】,但他们只有少数可以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红军的这所高级军事学校,大多数人只能怀着梦想,等待着命运被改变的机会。

    【29】李敖等著,蒋介石评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第297页。李敖在此处同时引用了陈立夫在《参加抗战准备工作之回忆》一文中的话,来证实此说:“这时候苏联只希望能促成中日战争,他们就是牺牲了**,亦在所不惜,国家至上,势所必然。”

    【30】李敖等著,蒋介石评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第298页。

    【31】[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