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47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6-1218:10:14

    (续上)

    林既然说到了**,便解释说:

    “可以说凡属**党员,皆未读过很多之**书籍,只以目击当时帝国主义所施于中国之侵略压迫,如划设租界,实行领事裁判权,夺取我内河航行权等种种不当中国人为人、不当中国为国家之事实,大家激于义愤,心切雪耻救国,故相率入党。即现在许多青年学生之要求加入**,其根本动机,亦复如是。”

    林的结论是:“即令将来**要实行无产阶级革命,亦必须经过救国的阶段。则至少此一阶段中之中国**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无异于中国国民党之一部分。”

    2011-06-1218:11:25

    ()续上

    客观来看,林关于**即救国党的论述,本意或许是淡化两党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以证两党有合作基础。

    其中,关于广大青年并非因**学说,而是出于救国热忱,而加入**的表述,他本人因认识到**是救国的,故由国民党转入**等说法,本意也不外说明,他选择**不是因意识形态。

    林的这一表述方式,等于向蒋提出一个问题:在救国问题上,国民党不如**,因此,在广大青年中,国民党的吸引力不如**。

    2011-06-1218:14:00

    (续上)

    问题就出在这里。

    据顾维钧回忆录记载:“陈布雷向我解释了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他说,委员长注意到近年来中国的青年人参加**的问题。他感觉,他们之所以被**学说所吸引,只不过是因他们误解了作为国民党基本政策的所谓三民主义的含义。中国青年似乎认为,三民主义不足以有效地反对和战胜帝国主义。因此,他们当中很多人跑去参加了**。……他引证了曾经是委员长得意门生**的情况。**曾对委员长说,他参加**是因为他对国民党极为失望。他极愿为中国的富强而效力;为达此目的,就必须打倒在中国的帝国主义。他觉得国民党的政治哲学,由于其固有的妥协精神,是不适当而且不起作用的。”【3】

    据此,邓野认为,“从蒋著的核心内容来看,正是在回答**所提问题:哪个党才能救中国。而蒋著力求解决的问题同样出自**所提,此即与**展开政治争夺,将广大青年吸引到国民党一边。”【4】

    这一看法无疑是可靠的。

    【3】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5分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208页。

    【4】邓野,蒋介石关于“中国之命运”的命题与国共的两个口号,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

    2011-06-1218:17:12

    (续上)

    邓野并认为,林赴渝谈判,**一度估计双边关系有好转的可能,因而,对国民政府与美英签署平等新约,采取了正面与平衡相结合的宣传方针。

    1943年1月29日,延安发表《**中央关于庆祝中美中英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决定》。

    此决定在肯定平等新约的同时,也不想让这一政治成果,为国民党和蒋中正所独享,因此说:“百年来中国人民独立解放的斗争涌出了领导这个斗争的国民党与**”;“上一次国共合作,曾经收复了汉口、九江租界,这一次国共合作,又取消了不平等条约。”【5】

    **既然将废除不平等条约作为国共合作的政治成果,便不能不有所表示。2月4日,延安举行了由2万人参加的群众庆祝集会。

    会场悬挂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蒋中正、**、朱德6人画像。

    其后发表大会通电说:“自中国**成立,乃明白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之政纲,厥后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于是废除不平等条约之呼声遂传播于全国。”【6】

    【5】转引自:邓野,蒋介石关于“中国之命运”的命题与国共的两个口号,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原文载于《解放日报》1943年1月29日,第1版。

    【6】此大会通电载于《解放日报》1943年2月5日,第1版。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