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50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6-180:26:00

    【续上】

    从孙文制定临时约法(1912年)开始,到袁世凯颁布正式的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到曹锟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再到蒋中正主导制定五五宪草的过程,以及1946年不得已再次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宪法文件已经沦为政治工具,而在政治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不成文宪法。

    这个不成文宪法,在王制时代是“天下为公”和“法天则地”两条;

    在帝制时代是“君子受命于天”、“仁政”和君民关系的水舟逻辑三条。

    除了孙文、梁启超、陈独秀和少数以民权思想为追求的知识分子外,大多数政治人物在1911年之后的共和运动中,处于王制国体的“天下为公”、帝制国体的“天下为私”、欧美民族共和国体的“民权”原则三者的拉扯之间。

    2011-06-1800:28:08

    【续上】

    能够跳出这种拉扯关系的,是**和周恩来等人,他们用拯救黎民于水火的炽热情怀,去拥抱遭受百年屈辱的民族之肌体和人民,但却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不经意间复蹈了政党政治的逻辑。

    尽管**为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设定了不学“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和一党制度”的底线,且做出“几十年……新民主主义的一般纲领是不变的”承诺。

    在做出这样的承诺时,**也许不需要征求党内同志的意见,但他必须征得党外同情**者的支持。

    因为他的首要目标,是利用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正义战争,去壮大和发展**的力量,而城市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的支持,与得到乡村农民的支持,同样重要。

    **有些武断,甚至是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有关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论断,其实是务实、灵活和充满政治考量的。

    这个结论,可从**建立国家后,快速地从新民主主义推进到社会主义的政治进程中,得到证实。

    2011-06-1800:30:33

    【史外肆言】上面这几段内容,或许读起来有点艰涩。但却事关建国后社会制度的核心问题;也事关不满国民政府、同情**的民主派人士,在建国后的政治摇摆,以及苦难的政治选择问题。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