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707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8-2323:47:57

    3、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及延安体制的瓦解

    中苏矛盾从1960年苏联撤走在华专家开始进入全面冲突阶段。

    而1962年10-11月的中印边界冲突,和1962年苏美加勒比海危机,强化了双方的对立。

    苏共不仅不顾事实指责中国挑起了中印冲突,还在1962年冬天利用欧洲**(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东德)等向中国党发起了围攻,主要焦点围绕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能否和平共处而展开。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是赫鲁晓夫为苏共制定的思想纲领,而中国坚持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观点以及斯大林功过三七开的意见,显然与赫鲁晓夫存在着重要的分歧。

    针对各国**对中国党的指责,**在1963年3月8日前,连续发表了7篇答辩性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

    为避免社会主义阵营的公开分裂,在这些公开的文章中,**一直未直接点苏共或赫鲁晓夫的名。

    为弥合分歧,双方于1963年7月6日-20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谈。但会谈期间(7月14日),苏共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给苏共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公开信,对**会谈前致苏共信中所提23条意见进行了批驳。

    会谈未取得实质性成果,还加深了双方的分歧。

    之后,**围绕苏共的公开信,在截至1964年7月14日的一年里,连续发表了9篇著名的评论(史称**苏共),对赫鲁晓夫“议会道路”、“和平过渡”、“全民党”、“全民政府”等进行批驳,重申了暴力革命的思想,并给赫鲁晓夫戴上修正主义的帽子。

    2011-08-2323:51:05

    【续上】

    重要的是,在《**》中,将**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长期存在的思想作了系统化的发展,使得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和防止和平演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两大战略任务。

    就此而言,特别是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中苏论战中**的观点并不比苏共的观点更有道理,除了借论战维护了国家尊严之外。

    正如邓小平在20多年后承认的那样,“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

    邓小平对此的评价是客观的,他在中苏恢复正常关系时说:“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36】

    【注36】引自:逄先知等编,**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08页。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