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75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9-1123:30:05

    【续上】

    计划经济的良好运转,至少包括三项前提条件:(1)废除作为牟利工具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2)“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3)人民直接行使权力的国家政权。

    近一百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1)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扩大为包括所有私人财产;(2)将人民直接行使权力,理解为执政党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3)将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理解为政府管理部们和各级党委即具备通晓整个生产能力等斯大林主义,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修正主义。

    这种修正主义,因苏联社会主义在整个国际**运动中的独特地位,而成为社会主义事实上的标准原则,因此,“马克思仍旧像斯大林著作中已经定型的那样”,“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在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解体时,仍然没有办法有完全弄清楚。

    2011-09-1123:31:58

    【续上】

    但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思考问题的重点,或许不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而是如何现实地向人民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此恢复人民对党的信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

    其中,“改造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关键问题。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提出了三项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要求:

    (一)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健全革命法制;

    (三)组织上,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34】

    【注3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22页。

    2011-09-1123:32:59

    【续上】

    邓小平提出的三项要求,可以说把握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性问题,一是民生问题,二是国家政权与人民民主问题,三是人才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能不能真正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涉及到如何重建几近崩溃的政党宪政国体问题。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