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

正文 第78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9-2420:42:24

    【续上】

    有材料表明,东欧各国对经营不善的亏损国营企业,不是向市场引导扭亏为盈,而是由国家直接包揽扶植。

    匈牙利每年以2000亿福林,占国家预算资金35%的资金补贴这些企业;

    保加利亚每年的补贴资金也达5.67亿列弗,相当预算支出的25%。

    为了安抚人民对生活水平下降的不满,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各国长期违背价值规律,实行大量补贴的政策而高举外债,以稳定物价。【1】

    1983-1984年,东德从西德借了20亿西德马克来解决国内经济的困境。

    这预示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共同体(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因内部效率低下,而不得不向资本主义共同市场(欧洲共同市场)吸纳资金,【2】东德最后将隔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柏林墙推倒而重新融入西德市场,也就没什么可奇怪了。

    【注1】参见:林蕴晖著,国史札记-史论篇,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332页。资料源自:阚思静等编,东欧演变的历史思考,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第227页。

    【注2】林蕴晖著,国史札记-史论篇,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332页。

    2011-09-2420:43:52

    【续上】

    说到底,社会主义在欧洲的实践,是欧洲内部产生的反正统欧洲原则的一场社会运动。

    这场运动的失败,只能证明以集体主义及非私有制经济为特征的社会制度,在受商业力量支配、以私人财产权为制度特征的欧洲土壤上,难以在抑制商业活动和取消财产私人占有制度的基础上得到持久的发展。

    但这并不表明,社会主义在具有集体主义传统和不以私人财产权为特征的东方社会,没有发展的可能性。

    恰恰相反,在包含着国家至上而不是种族至上、集体至上而不是个人至上、天下为公而不是天下为私的思想体系中,“社会”之主义,先天地要高于“个人”之主义。

    在个人利益被教导为须服从集体和社会利益,且已达成思想共识的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就具有了不同于欧洲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内涵。

    2011-09-2420:45:06

    【续上】

    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曾坦率地说:

    “多年来,存在着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3】

    【注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2011-09-2420:46:27

    【续上】

    但正如1954年开始担任保加利亚**第一书记35年的日夫科夫所说,马克思“经常从源头、从主要方面被伪造”,“他被伪造得已不成其为马克思了”,因此,“马克思所奠定的原理”“没有被进一步发展,以致使我们能从所处的死胡同里找到出路”,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没有被进一步发展到让我们能够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以至于日夫科夫1987年在与邓小平探讨这个问题时,失望地说,“最使我失望的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仍没有完全弄清楚”。

    日夫科夫没有弄清楚的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邓小平弄清楚了吗?

    2011-09-2420:47:53

    【续上】

    1985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共和国副总统时说:“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4】

    【注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

    2011-09-2420:49:34

    【续上】

    邓小平从**搞大跃进、人民公社的错误中,理解到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资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他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的。”【5】

    就政治和政策而言,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任务理解为“发展生产力”,是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制度理念的否定,但这并不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纲领性解释。

    不发展生产力的贫穷社会主义,肯定不是马克思主张的社会主义,但“发展生产力”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为发展生产力不仅是社会主义的任务,也是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所有社会制度的任务。

    【注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2011-09-2420:52:11

    【续上】

    在1980年代末,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在政治上与人民分享权力、在经济上改变计划经济模式、在理论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三个共同的问题。

    苏联和东欧国家,企图用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公开性”和“填补历史空白”等政治性操作,规避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正面回答,因而陷入被人民质疑社会主义“没有民主,没有透明度,人民被蒙蔽、欺骗了几十年”的政治上的被动。【6】

    正像当年列宁以政治斗争赢得政权一样,戈尔巴乔夫也希望通过政治改革而重新赢得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尽管列宁用战时**政策,去解决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旧俄罗斯的社会改造问题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但列宁通过扬弃战时**而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使新政权得到了稳定,而戈尔巴乔夫却始终未能为解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足以使人民重新凝结在社会主义旗帜下的政策。

    【注6】林蕴晖著,国史札记.史论篇,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330页。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